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发现,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已正式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早在今年8月,就有相关人士透露,协会已召集会员审议通过更名议案,10月完成工商信息变更,目前协会网站尚未完成更名。
与此相应,银行理财公司融入统一行业自律体系也进入尾声。在全国32家银行理财公司中,已有30家成为协会会员。在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2万亿元的背景下,此次更名标志着资管行业将在统一的自律框架下协同发展,有助于消除行业壁垒、规范信息披露并保护投资者权益。
官微更名落地
协会官微简介显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是由银行理财及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认真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发挥服务会员、辅助监管的作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更名并不突然。8月,某保险资管公司人士就曾透露,协会已召开会员审议表决会敲定更名事宜。天眼查信息显示,10月协会完成工商信息变更,从法律层面完成主体身份更新。而近期协会官微名称切换,或标志着更名工作步入收尾阶段。
会员扩容速度印证了行业对此次整合的积极响应。协会网站8月19日披露的信息显示,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华夏理财等30家银行理财公司已加入协会。在全国32家银行理财公司中,仅信银理财和汇华理财尚未入会。事实上,部分银行理财公司早在今年7月就主动融入协会,赴京接受相关业务培训。
此外,协会4月更新的第二届公开市场投资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中,浦银理财、招银理财、民生理财等机构的高管已担任特别委员。据协会网站8月19日披露的信息,协会成员共有552名,覆盖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理财公司等领域。
多重因素驱动
这场行业组织的重构是监管政策导向与市场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3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资管机构监管司正式成立,将信托公司、银行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纳入统一监管范畴,目前三类机构管理和服务的资产总规模已超100万亿元。“监管层面已实现同类业务统一监管,自律组织要跟上步伐,形成监管与自律的协同。”某银行理财公司高管的观点道出了行业共识。
庞大的市场规模与行业地位,让银行理财公司的全面融入具备了现实基础。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银行理财公司发行产品规模占比91.13%。从经营表现看,银行理财行业活力持续提升,截至6月末,已有十余家银行理财公司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多家披露业绩的银行理财公司实现净利润正增长。一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如此体量的市场主体,亟须专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进行规范引导,协会更名扩容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协同发展迈向纵深
统一自律框架的搭建或为银行保险资管行业带来多重利好,不仅将优化机构经营逻辑,更将惠及投资者与实体经济。在机构层面,银行理财公司与保险资管机构的优势互补有望深入实践。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公司依托渠道优势拥有庞大客户基础,擅长运作低风险稳健型产品;保险资管机构则在长期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整合后的行业力量将形成更大合力。
一方面,银行理财行业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1万亿元;同时,不断推出特色产品,存续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主题理财产品规模超1000亿元。
另一方面,作为耐心资本的保险资金,其特质与科创产业的发展规律高度适配,有望成为推动科技势能、产业势能进一步积聚的重要力量。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7月公开表示,“十四五”以来,险资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积极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银行保险资管协同深化,长期资金将更精准地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养老金融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十五五’时期,银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的资源倾斜;保险业将逐步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项目。”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