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药业智能化生产线(本报记者 何昱璞 摄)
在秦岭腹地柞水县,盘龙药业正腾跃而起。27年前,一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如今已成长为年产值近百亿元的中医药上市企业。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一体两翼三纵深”大健康战略,在做强原有医药工业主体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盘龙药业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晓林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道出公司高质量发展真谛:“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盘龙药业正以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为资本市场提供特色样本。
党建锻造现代企业治理新范式
从1997年成立党支部的第一天起,红色基因便融入盘龙药业的发展血脉。
当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在探索党建路径时,谢晓林已超前布局“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治理架构:党委委员全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成员100%为党委委员,实现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的深度嵌合。
“交叉任职不是简单挂名,而是让党组织在战略决策中握有实权。”谢晓林介绍,在投资建设产能基地等重大决策中,党组织通过前置研究程序牢牢把握发展方向。这种制度设计催生出独具特色的“12345”党建模式:百年梦想引领,双作用驱动,三活力激发,四争先示范,五工程支撑。在战略委员会中,党员技术骨干提出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使片剂生产线效率提升40%,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红色引擎释放澎湃动能。公司数据显示,近五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5.28%,净利润增长47.89%。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五年超6%,23条智能化生产线良品率达99.8%,主导产品盘龙七片市场份额稳居风湿骨痛领域前三,被载入7部国家指南,成为风湿骨痛领域领军产品。
构建秦药产业崛起新生态
走进盘龙药业数字化展厅,药材溯源平台正实时显示着千里之外种植基地的状况。谢晓林点开五味子种植区的监控画面:“实现中药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关键在上游种植端。”谢晓林告诉记者,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万亩GAP种植基地,搭建道地药材溯源体系,让63项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在“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下,企业构建起横跨陕西柞水、西安、北京、粤港澳的研发网络。在研发中心,党员攻关小组带头突破“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研发瓶颈,斩获全球首批抗冠状病毒PROTACs专利,让党旗在科技攻坚一线高高飘扬。今年6月,公司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公司检测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获得国家及国际的认可。目前,公司主导制定的10项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重新定义秦药品质标杆。
近年来,盘龙药业深入布局“一体两翼三纵深”发展战略,以骨科慢病为主体,品牌化一体化商业为左翼,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为右翼。
2024年,公司自产中成药实现营收6.45亿元,同比增长10.20%,营收占比由上年的59.67%提升至66.22%;中药饮片营收9127.39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92.84%,占比从2.37%提升至9.37%;医药商业配送实现营收2.31亿元,占比为23.75%。公司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已逐渐明晰。
谢晓林告诉记者,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值得关注,公司现阶段目标是完成400个以上产品的生产、销售备案,致力成为全国第二梯队、陕西第一梯队的中药配方颗粒商业化企业,塑造有影响力的秦药头部品牌。
持续反哺社会与家乡
柞水县下梁镇村民王友田的账本记录着温暖变化:“土地租金年入万元,基地务工月挣三千,合作社分红再加五千。”这得益于谢晓林创新的“五金扶贫模式”:薪金、现金、租金、税金、基金五重保障,让7520户农民年均增收2.4万元。当盘龙药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时,万亩药材基地也成了绿水青山间的“金山银山”。
从秦岭走出的企业家,始终铭记少年时因贫失母的伤痛。成立27年以来,盘龙药业生产基地依托秦岭的“天然药库”,扎根柞水当地,持续反哺家乡。
在陕西省慈善协会,1亿元“盘龙爱心慈善基金”建立永续公益机制;在地震灾区,72小时调配150万元物资的“盘龙速度”赢得赞誉。更富远见的是“双百”人才培养计划——斥资超百万元资助寒门学子,通过“资助+就业”闭环实现人才反哺。
记者了解到,盘龙药业在陕甘滇建设的万亩种植基地,引入“企业+合作社+金融”模式,带动12个县域发展中药材初加工。这种共享价值创造,使企业连续三年位列陕西医药行业ESG评级榜首。
“产业报国不是口号,是融入血脉的信仰。”谢晓林表示,当企业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再担重任时,三万亩陕甘滇种植基地已绘就“产强、民富、景美”的共富画卷。
盘龙药业的实践样本证明了当党建与战略决策共振、与科技创新同频、与责任担当共生,便激活了乘数效应。谢晓林表示,2025年,公司将继续深化“一体两翼三纵深”发展战略,以骨科慢病为主体,打造以品牌化一体化商业为左翼,以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协同创新升级为右翼,聚焦风湿骨伤、慢病疼痛等核心领域,构建“口服+外用、院内+院外、传统制剂+高端制剂”的立体化产品矩阵。